
异常信号已现,未来数周是重要观测窗口期
鉴于日本地震相对静默状态持续已4周,而在今年日本各大地震带陆续进入了活跃期的背景下,这种静默尤其值得关注。
从日本气象厅(JMA)和USGS的数据来看,8月初以来存在一定程度的地震活动减弱迹象:除了吐噶喇列岛周边海域的低强度群震外,其他主要断层带的M4 级地震频率明显低于今年平均水平。
例如,南海海槽周边未见显著活动,除8月17日日向滩发生一次5.8级地夺外,仅有散在的M3级小震。这段时间内,日本全国M5 地震总数不足10次,远低于上半年月均水平。
地震学界有个“前震—静穏化—主震”的模式,尤其在大地震发生前,局部会出现反常静默。
例如:
1995年阪神大地震前,近畿地区曾有数周的相对静穏期。
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前,三陆外海也出现过地震活动的异常“沉寂”。
目前的数周静默,已经足以被视为一个“异常信号”。既可能是板块间短暂的调节,也可能是大震前的“静穏化”阶段。
接下来基于JCERI的部分数据样本,分析一下静穏检出方法(RTM/Z-value/ETAS/b值)与检测窗口长度。
2018年6月18日大阪府北部Mj6.1级地震—主震前数月静穏 大气氡显著下降
在大阪盆地连续监测到氡浓度持续下降(超过3σ),并与震前地震活动静穏化同步。

2018年9月6日北海道胆振东部Mj6.7级地震—长期相对静穏→活化→主震
用ETAS/非平稳ETAS对比发现:2003年十胜沖(M8)后,目标区长期相对静穏;2016-2017年转入活化,并在主震前14个月出现M5.1群发。

2021年2月13日福岛近海Mw7.3级地震—2019年起震中区静穏
Z-value数据表明2019年起在该主震震中区出现静穏。

2021年10月7日关东(千叶北西—东京湾周边)Mj5.9级地震
震前有明显静穏评估与可预报性限度。

2016年4月16日熊本Mj7.3级地震
基于时空密度法呈现前兆性模式。

接下来数周乃至数月是重要观测窗口期,JCERI已建立专门的观测线持续跟进。